綠化工程PPP模式優勢
園林綠化工程作為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和最為廣泛的公共服務產品,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式就是政府將以特許經營的形式,通過市場競爭委托不同種類的伙伴綠化公司進行建設和管理,從而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均沾。這種方式,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是能有效消除費用超支。企業與政府共同參與項目的識別、可行性研究、設計建設和融資,企業與政府共同參與建設的全過程,保證了項目在技術和經濟上的科學性、合理性。PPP模式只有當項目已經完成并得到政府批準使用后,私營部門才能開始獲得收益,因為PPP模式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工程造價,能夠消除項目完工風險和資金風險。研究表明,與傳統的融資模式相比,PPP項目平均為政府部門節約17%的費用,并且建設工程都能按時完成。
二是有利于轉換政府職能, 減輕財政負擔。政府可以從繁重的事務中脫身出來,角色將從過去的公共服務產品直接提供者變成公共服務產品生產分配的監管者,減少了財力物力付出,徹底轉變了政府職能。
三是能最大限度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利用私營部門來提供資產和服務,能為政府部門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術路徑。同時,在市場競爭機制下,私營部門參與項目全程,還能推動在項目設計、施工、設施管理過程等方面的革新,提高辦事效率,傳播最佳管理理念和經驗。
四是政府部門和民間企業可以取長補短,發揮政府公共機構和民營機構各自的優勢,彌補對方的不足。雙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長期目標,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以PPP模式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產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趨勢,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最佳方式。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經濟體普遍都在推廣和使用這一模式。PPP模式的建立基石,是每一個細分市場均得到了充分發展。每一個細分市場的產品,都盡可能在成本上做到了最低,在質量上做到了最好,且每一個細分市場的產品對應于相應細分市場的需要求。這是因為,私營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必然會優中選優,必然會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方式,必然會盡可能選擇低成本和高回報的經營方式和產品。
PPP是市政園林模式的進步
PPP模式與BT模式不同,長期投資回收穩定,可實現合作雙贏。PPP模式是一種私人資本與政府資本合格模式,與傳統BT模式不同,一般以股權資本設立項目公司來運作項目,這樣既可以吸引長期資本入股,同時項目收益一般比較穩定,可進行項目融資,從而使公司隔離項目風險。
同時,PP模式還利用多重多方協議形式規范各方風險分配,確保合作資本方的地位平等與利益訴求。比如吸引長期資本要簽訂股權投資協議,吸引銀行貸款要簽訂借款協議,成立項目公司要簽訂PPP合同,這些合同協議都對各股權與債權方的權利義務做出明確規定,避免某方違約對其他方造成不利影響。
相對于原有BT模式,政府從原有債務方轉變為權益方,而且政府往往以非現金形式出資,其在態度上必然更加積極,行政資源會更加向項目傾斜,以保證項目穩定的現金流。園林公司改善商業模式有望從PPP開始突圍。
PPP模式刺激行業投資
PPP模式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受國內環境等問題影響,中國未來加大綠色城鎮成、及環保領域投資,但環保、園林項目的建設需要資金量大,對于政府或企業都是沉重的負擔,引入社會資本的PPP模式將發揮共同利益最大化,加速環保園林領域的改革與推進。
自2015年四季度以后,園林綠化行業內推進PPP進程加快,大量項目陸續簽訂。國內排名前幾十名的大型園林企業,如東方園林、棕櫚園林、普邦園林、嶺南園林等,每年承建上千億園的市政和房地產綠化工程。在施工建設中,他們通過苗木經紀人,從成千上萬的種植農戶手中采購大量的綠化苗用于園林建設,對工程苗市場有著舉路輕重的影響。使用者付費、政府付費和可行性缺口補助三類PPP項目簽約比重均衡。項目融資和風險分擔體系是PPP項目的兩大核心要素,也是國內PPP發展的長期掣肘,未來有望隨著中央支持資金設立、特許經營法與政府社會資金合作法立法工作加速得到解決。
經過2015年對PPP投資的深化改革,2016年將迎來PPP投資落地大年。至2016年4月,財政部PPP入庫項目總數7704個,項目總金額8.8萬億,基建和環保占比八成。PPP相關立法工作持續推進,PPP產業基金規模超6000億,投資環境趨于改善,PPP項目簽約率+30%,相比2015年實現大幅度上升。PPP長中短期驅動因素未有實質性改變,萬億市場投資容量仍待開發。